坚持专心专注专业 铸就大国工匠担当
梁宇同志是j9九游会集团中国生物研究院重组新冠疫苗研发团队的核心技术骨干,自2010年于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免疫学专业毕业后,一直在科研一线从事疫苗相关抗原表达关键技术平台建立以及创新性疫苗的研发工作。他先后参与完成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1项、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3项,在Cell discovery、Plos pathogens、Proteins等国内外专业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申报专利16项,8项获得授权;获得j9九游会集团及中生集团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等多项荣誉称号,2021年荣获全国能源化学地质系统“大国工匠”称号。
2007年,怀揣着梦想的梁宇跨专业考入到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免疫学专业,秉承着“上医治未病”理念立志投身中国的预防卫生事业。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很骨感,当真正进入研究室后,面对日复一日重复、单调的基本工作,他一度灰心,甚至抱有怀疑的态度,难道这就是未来将要工作的地方?然而在导师和实验室大哥哥大姐姐们的淳淳教导和关心爱护下,梁宇的观念逐渐转变了。他抛掉烦躁情绪,放平心态,脚踏实地和师哥师姐们开始了艰难的科研之路,慢慢地踏进疫苗学这一神圣的科研殿堂。
疫苗抗原的高效表达长期以来就是基因工程疫苗研发的最大障碍,而相关抗原表达技术都被国外公司所垄断。如何打破这种局面走出一条具有鲜明技术特色的科研之路,是梁宇进入疫苗学领域第一次面临的重大考题。他的导师经常和他说“要走别人不敢走的路,做别人不敢做的事,抗别人扛不住的苦,坚持到底,成功就是必然的事”,这句话一直激励着梁宇不断探索未知和追逐真理。一次次的试验失败,一夜夜的灯火长明,不断的磨砺这颗科研种子,慢慢生根、发芽、长叶、开花。当试验成功的那一天,他记忆犹新:“我坚信肯定会成功的,从来没怀疑、放弃过,只是我没有料到成功会来的这么突然,105将是我一生的幸运数字。”105是梁宇参与的第一个实验中自主设计构建和改造的酵母菌种编号,是从无数次试验几十万个菌种中成功筛选到的宿主菌。105好比就是疫苗培育的温床,是抗原蛋白重组表达所必备的有力工具。
基于此,梁宇与研发团队全体成员一起,历经十几年的不懈努力和反复验证终于建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鲜明技术特色的酵母表达技术平台,解决了一系列疫苗抗原高效表达技术难题。该技术平台在类病毒颗粒表达方面尤其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以梁宇为核心的技术团队,基于该平台技术先后完成了四价HPV疫苗、11价HPV疫苗、诺如病毒疫苗的成功研发并实现产业化。目前,随着冷冻电镜和结构疫苗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梁宇带领技术团队在酵母平台基础之上又成功搭建了颗粒型抗原表位展示技术平台和结构疫苗学技术平台,他们利用冷冻电镜、X射线晶体衍射等技术成功解析多种VLP蛋白结构,深度分析蛋白结构和功能的相关性,完成了如RSV、B19和重组脊灰病毒等新型疫苗的实验室概念性验证等多项前沿课题研究。
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梁宇作为骨干成员与研究团队一起承担起重组新冠亚单位疫苗的研发任务,全程参与了从疫苗设计、筛选、验证、评价以及临床的整个流程。在重组新冠病毒疫苗科研攻关中,他与团队成员夜以继日、争分夺秒,每天工作13到16个小时,完成了400多个候选抗原方案的筛选和验证,引入多项全新疫苗研发理念和技术手段。从原核、酵母到昆虫、哺乳动物细胞,各系统进行深入研究不断试错,找出症结所在,及时转换研发思路,终于获得免疫效果和活性好,产量高又稳定的候选抗原蛋白。在疫苗研发过程中,作为技术负责人,梁宇带领疫苗验证评价技术攻关小组,快速开展疫苗设计方案的生物学活性和动物免疫学效果的评价,对上百种方案进行评价筛选,通过多个角度多个维度深入分析评价疫苗效果,为临床审批提供了科学有效的支撑。
新冠疫苗的免疫学评价需要在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P3)开展,梁宇同志带领技术攻关小组,放弃了所有的节假日,连续两个春节都坚守在实验室工作。梁宇和同事们聊到在P3实验室工作的情形时说:“在P3实验室内工作太费劲了!咱们在普通实验室很容易完成的实验操作和动作,在P3里面都特别困难。带着双重手套的手,根本拿不稳移液器,再加上眼镜、眼罩、面屏和生物安全柜玻璃窗一层层的阻隔,精神一直处于高度集中又紧张的状态。在里面所有动作都异常缓慢,每次做实验的时间都得加倍,工作到最后我的手在加样品的时候都是抖得,经常是左手扶着右手才能完成,有好几次一走出P3实验室,直接就累瘫在地上了。”
在血清检测的关键阶段,梁宇同志由于长期过度劳累致使抵抗力下降而引起了“带状疱疹”,这种疾病具有明显的神经痛症状,医生建议他住院接受治疗或者居家休息避免劳累,但他仍然“停不下来”。他时刻想的都是怎样能每次试验都万无一失,怎样能加快进度,每天在医院和实验室之间往返,打完点滴马上返回实验室,一次试验都没有缺席。生病期间每次进出P3,穿脱防护服对他就是一个极大的考验,他需要忍受疼痛在别人的帮助下才能顺利完成规定动作。即使这样梁宇依然冲在最前面,每天第一个进、最后一个出,在P3里工作近8个小时。他说“当我进入P3实验室的那一刻,我就感受不到身体上的疼痛了。当我看到理想的试验结果,觉得再疼也是值得的”。最终攻关小组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了上万份血样的检测评价工作,为疫苗临床试验推进发挥了关键性作用,为一代、二代重组新冠疫苗顺利获批阿联酋应急接种做出了重要贡献。
梁宇同志的忘我工作精神也感动着研发团队里的每一个人,他们付出了常人难以估量的艰辛和努力,展示着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时代精神,以高昂的斗志为新冠疫情的防控工作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和智慧。而梁宇同志也以自己对技术精益求精、执着专注,对科学严谨认真、创新求实,关键时刻冲锋在前、勇挑重担的实际行动,树立起“大国工匠”的时代担当。
坚持专心专注专业 铸就大国工匠担当
梁宇同志是j9九游会集团中国生物研究院重组新冠疫苗研发团队的核心技术骨干,自2010年于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免疫学专业毕业后,一直在科研一线从事疫苗相关抗原表达关键技术平台建立以及创新性疫苗的研发工作。他先后参与完成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1项、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3项,在Cell discovery、Plos pathogens、Proteins等国内外专业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申报专利16项,8项获得授权;获得j9九游会集团及中生集团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等多项荣誉称号,2021年荣获全国能源化学地质系统“大国工匠”称号。
2007年,怀揣着梦想的梁宇跨专业考入到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免疫学专业,秉承着“上医治未病”理念立志投身中国的预防卫生事业。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很骨感,当真正进入研究室后,面对日复一日重复、单调的基本工作,他一度灰心,甚至抱有怀疑的态度,难道这就是未来将要工作的地方?然而在导师和实验室大哥哥大姐姐们的淳淳教导和关心爱护下,梁宇的观念逐渐转变了。他抛掉烦躁情绪,放平心态,脚踏实地和师哥师姐们开始了艰难的科研之路,慢慢地踏进疫苗学这一神圣的科研殿堂。
疫苗抗原的高效表达长期以来就是基因工程疫苗研发的最大障碍,而相关抗原表达技术都被国外公司所垄断。如何打破这种局面走出一条具有鲜明技术特色的科研之路,是梁宇进入疫苗学领域第一次面临的重大考题。他的导师经常和他说“要走别人不敢走的路,做别人不敢做的事,抗别人扛不住的苦,坚持到底,成功就是必然的事”,这句话一直激励着梁宇不断探索未知和追逐真理。一次次的试验失败,一夜夜的灯火长明,不断的磨砺这颗科研种子,慢慢生根、发芽、长叶、开花。当试验成功的那一天,他记忆犹新:“我坚信肯定会成功的,从来没怀疑、放弃过,只是我没有料到成功会来的这么突然,105将是我一生的幸运数字。”105是梁宇参与的第一个实验中自主设计构建和改造的酵母菌种编号,是从无数次试验几十万个菌种中成功筛选到的宿主菌。105好比就是疫苗培育的温床,是抗原蛋白重组表达所必备的有力工具。
基于此,梁宇与研发团队全体成员一起,历经十几年的不懈努力和反复验证终于建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鲜明技术特色的酵母表达技术平台,解决了一系列疫苗抗原高效表达技术难题。该技术平台在类病毒颗粒表达方面尤其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以梁宇为核心的技术团队,基于该平台技术先后完成了四价HPV疫苗、11价HPV疫苗、诺如病毒疫苗的成功研发并实现产业化。目前,随着冷冻电镜和结构疫苗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梁宇带领技术团队在酵母平台基础之上又成功搭建了颗粒型抗原表位展示技术平台和结构疫苗学技术平台,他们利用冷冻电镜、X射线晶体衍射等技术成功解析多种VLP蛋白结构,深度分析蛋白结构和功能的相关性,完成了如RSV、B19和重组脊灰病毒等新型疫苗的实验室概念性验证等多项前沿课题研究。
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梁宇作为骨干成员与研究团队一起承担起重组新冠亚单位疫苗的研发任务,全程参与了从疫苗设计、筛选、验证、评价以及临床的整个流程。在重组新冠病毒疫苗科研攻关中,他与团队成员夜以继日、争分夺秒,每天工作13到16个小时,完成了400多个候选抗原方案的筛选和验证,引入多项全新疫苗研发理念和技术手段。从原核、酵母到昆虫、哺乳动物细胞,各系统进行深入研究不断试错,找出症结所在,及时转换研发思路,终于获得免疫效果和活性好,产量高又稳定的候选抗原蛋白。在疫苗研发过程中,作为技术负责人,梁宇带领疫苗验证评价技术攻关小组,快速开展疫苗设计方案的生物学活性和动物免疫学效果的评价,对上百种方案进行评价筛选,通过多个角度多个维度深入分析评价疫苗效果,为临床审批提供了科学有效的支撑。
新冠疫苗的免疫学评价需要在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P3)开展,梁宇同志带领技术攻关小组,放弃了所有的节假日,连续两个春节都坚守在实验室工作。梁宇和同事们聊到在P3实验室工作的情形时说:“在P3实验室内工作太费劲了!咱们在普通实验室很容易完成的实验操作和动作,在P3里面都特别困难。带着双重手套的手,根本拿不稳移液器,再加上眼镜、眼罩、面屏和生物安全柜玻璃窗一层层的阻隔,精神一直处于高度集中又紧张的状态。在里面所有动作都异常缓慢,每次做实验的时间都得加倍,工作到最后我的手在加样品的时候都是抖得,经常是左手扶着右手才能完成,有好几次一走出P3实验室,直接就累瘫在地上了。”
在血清检测的关键阶段,梁宇同志由于长期过度劳累致使抵抗力下降而引起了“带状疱疹”,这种疾病具有明显的神经痛症状,医生建议他住院接受治疗或者居家休息避免劳累,但他仍然“停不下来”。他时刻想的都是怎样能每次试验都万无一失,怎样能加快进度,每天在医院和实验室之间往返,打完点滴马上返回实验室,一次试验都没有缺席。生病期间每次进出P3,穿脱防护服对他就是一个极大的考验,他需要忍受疼痛在别人的帮助下才能顺利完成规定动作。即使这样梁宇依然冲在最前面,每天第一个进、最后一个出,在P3里工作近8个小时。他说“当我进入P3实验室的那一刻,我就感受不到身体上的疼痛了。当我看到理想的试验结果,觉得再疼也是值得的”。最终攻关小组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了上万份血样的检测评价工作,为疫苗临床试验推进发挥了关键性作用,为一代、二代重组新冠疫苗顺利获批阿联酋应急接种做出了重要贡献。
梁宇同志的忘我工作精神也感动着研发团队里的每一个人,他们付出了常人难以估量的艰辛和努力,展示着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时代精神,以高昂的斗志为新冠疫情的防控工作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和智慧。而梁宇同志也以自己对技术精益求精、执着专注,对科学严谨认真、创新求实,关键时刻冲锋在前、勇挑重担的实际行动,树立起“大国工匠”的时代担当。